第54章 汴京风云:危局骤变
我心依然1326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54章 汴京风云:危局骤变,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,我心依然1326,新笔趣阁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塞北的寒风,裹挟着黄沙,如金人的战鼓,日夜不停地敲打着天地。
完颜宗望的营帐内,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。
他高大魁梧的身形挺立在沙盘前,一双虎目燃烧着怒火,死死盯着代表赵翊和岳飞军队的标识,那目光仿佛要将沙盘灼出洞来。
此次南征,他本以为能踏平大宋,重现女真铁骑横扫千军的雄风。
一路上,麾下的铁浮屠和拐子马确实锐不可当,所过之处,宋军防线如纸糊一般。
那些宋军将士,虽鼓起勇气拼死一搏,可怎敌得过铁浮屠的重甲冲撞。
铁浮屠,周身包裹着厚厚的铁甲,宛如移动的堡垒,三匹马连环相扣,冲锋时仿若山崩地裂,马蹄踏处,血肉横飞,宋军阵地瞬间土崩瓦解,哀嚎遍野。
然而,赵翊与岳飞的部队却似两座巍峨高山,横亘在他的征途上,让他屡次铩羽而归。
每念及此,完颜宗望就满心不甘,他攥紧拳头,重重捶在桌案上,怒吼道:“吾纵横沙场,未尝败绩,怎就栽在这两人手里!”他实在想不通,自己这战无不胜的铁骑,为何单单在这两支部队面前折戟沉沙。
若赵翊知晓他这番心思,定会遥向岳飞拱手,一脸诚恳地说道:“克你金军的,是岳将军;破你铁浮屠的,亦是岳将军。
我不过是站在巨人肩膀上,汲取了来自千年后的毛伟人的智慧,稍作改进罢了。”
岳飞大破铁浮屠,靠的是实战打磨出的果敢与谋略。
每逢对阵,岳飞亲率背嵬军列阵在前。这背嵬军,皆是岳家军精锐中的精锐,个个身经百战,勇猛无畏。
当铁浮屠铺天盖地冲来时,他们毫不畏惧,手持长刀巨斧,瞅准马腿连接处,瞅准时机,如飞燕掠水般疾冲而上,手起斧落,砍断马腿。
铁浮屠一马失蹄,三马相连,瞬间乱作一团。
与此同时,岳家军的弓弩手早已严阵以待,万箭齐发,箭如飞蝗,专射金兵面门、咽喉,让他们无暇重整阵型。
赵翊呢,对岳飞的战术深为钦佩,进而钻研改进。他先是强化了情报网,派出无数机灵聪慧的探子,扮作各色人等,混入金军营地、周边村落,甚至金国后方城镇。
这些探子如暗夜幽灵,摸清金军兵力调动、粮草储备等关键情报,让赵翊能料敌机先。
在兵器上,他别出心裁,命工匠打造特制兵器。有一种加长版钩镰枪,枪杆坚韧,枪头带钩,长度恰好能在日前距离外钩砍马腿,士兵操作起来灵活自如;还有轻便的组合拒马,战时能迅速组装,置于阵前,阻滞铁浮屠冲锋,打乱其节奏。
完颜宗望屡战屡败,心中那股憋屈如火焰般熊熊燃烧,烧得他彻夜难眠。
无奈之下,他将目光投向那些降宋的臣子,期盼从他们口中撬出大宋城防的破绽。华夏大地,人才济济,可叹的是,历史的暗影里,也总有那么些为求荣华、背祖弃宗的汉奸。遥想当年,汉朝的中行说,本是汉室宫廷的宦官,因出使匈奴时心生叛意,一去不返。
他凭借着对汉朝宫廷礼仪、军事制度、民生风俗的熟知,为匈奴单于出谋划策。教匈奴人记数、畜牧,依循汉法管理部落,还帮着改良作战方略,让汉军在边疆吃尽苦头,边疆百姓惨遭屠戮,多年不得安宁。
时光流转至北宋末年,同样有这般无耻之徒。
降臣蔡靖,便是其中臭名昭着的一位。想当年,他镇守燕山府,却贪生怕死,为求自保,拱手将那战略要地献给金人,致使大宋北疆门户洞开,金兵长驱直入。如今,他又在这北宋东京城下,摇尾乞怜,妄图在新主面前再立“功勋”。
蔡靖弓着腰,满脸谄媚地对完颜宗望进言:“大王,这东京开封,城坚壁厚,城门共有十二座,犹如十二座雄关。”说着,他手指轻点地图,“您瞧,这南薰门,每日清晨,城外的菜农、果贩云集,担子里满是新鲜果蔬、山珍野味,人来人往,热闹非凡,此门通往御街,是皇城内权贵采买物资的要道;南郑门则连接南方官道,远行而归的兽队、述职的官员络绎不绝,那驼铃声、马蹄声,整日都在停歇,为京城带来四方财货与消息。”
完颜宗望不耐烦地皱眉,冷哼一声:“莫要啰嗦,拣要紧的说!”蔡靖吓得一哆嗦,便不迭指向汴梁门:“大王,这汴梁门最靠近皇都,自是防御重中之重,宋军精锐汇聚,大王此前多次强攻,折损不少兵力。
可实则东京城还有其他城门可寻良机,譬如这新郑门。新郑门连接城郊要道,每日粮车辚辚,源源不断从城外官仓、漕运码头运来米面粟豆,供应京城百万人口。
虽说有守军,却不比汴梁门那般森严,周边街巷纵横交错,一旦突破,大军可迅速向城内纵深穿插,直捣黄龙。”
完颜宗望目光炯炯,凝视着地图上的新郑门,脑海中仿若浮现出大军入城的画面,嘴角勾起一抹阴鸷的笑。
可他万万没想到,要攻新郑门,需先拿下郑州这座防御城。
于是,金兵如乌云蔽日般迅速包围了郑州。
郑州城内,百姓们人心惶惶,街头巷尾弥漫着恐惧的气息。
而此时,守城的知府蔡九,正躲在府衙内,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。
这蔡九,仗着老爹蔡京在朝中的权势,谋得这知府之位,平日里只知搜刮民脂民膏,吃喝玩乐,哪里懂得守城御敌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