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章 靖康风云下的思索与祈愿
我心依然1326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22章 靖康风云下的思索与祈愿,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,我心依然1326,新笔趣阁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靖康元年,寒风如刀,割过河间府的每一寸土地。宋徽宗赵佶与向后在侍卫的簇拥下,踏入了这片陌生而又充满未知的土地。
他们的眼神中带着疲惫与沧桑,曾经在东京城的繁华与安逸已如过眼云烟,如今的颠沛流离让他们对往昔的一切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。
当看到宗晴琳抱着只有两个月大的嫡皇孙赵靖时,宋徽宗的脚步猛地一顿。
他的眼睛瞬间瞪大,那黯淡已久的眸中,此刻竟迸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光芒。他的嘴唇微微颤抖着,像是想要说些什么,却又一时语塞。
向后在一旁,眼眶也迅速湿润,她下意识地伸出手,紧紧抓住宋徽宗的衣袖,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泛白。
“靖儿……”宋徽宗终于喃喃出声,声音里带着无尽的感慨与温柔。
他缓缓地伸出双手,似乎想要将那小小的婴孩立刻拥入怀中。宗晴琳见状,小心翼翼地向前几步,将赵靖递到宋徽宗的手中。
宋徽宗抱着皇孙,那小小的身躯在他怀中显得如此脆弱而珍贵。他低下头,细细地端详着赵靖的小脸,那粉嫩的肌肤,紧闭的双眼,以及时不时咂动的小嘴,都让宋徽宗的心中泛起层层涟漪。
这一刻,他才恍然想起,今年是靖康元年,这个年号,还是寄托着他对大宋百姓平定安康的期望所取,只是曾经在东京城的繁华喧嚣中,他似乎忘却了这个初衷。
曾经,在那巍峨的皇都东京城,他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,听到的都是朝臣们上书所言的国泰民安。
那时的他,深信不疑,以为天下太平,便将朝政大多交予蔡京等人管理,自己沉醉于书画、园林之间,享受着帝王的奢靡生活。他天真地以为,大宋的江山会永远这般稳固,却未曾想,金兵的入侵如同一记重锤,敲碎了他的美梦。
金兵的铁蹄无情地践踏大宋的土地,烧杀抢掠,百姓流离失所。
那时他才明白,大宋并非如朝臣所言那般繁荣昌盛,而是如同赵翊曾经上书所说,是一个虚胖的肥猪,空有其表,引得野蛮的金人垂涎欲滴,欲将其屠宰。
若不是赵翊、岳飞、宗泽等人的英勇抗争,浴血奋战,西路军的金兵恐怕会更加肆无忌惮,而东路军也不会空手而归。
想到这里,宋徽宗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复杂的神色,既有对过去昏庸的懊悔,也有对赵翊的感激与赞赏。
在民间,百姓们都传说赵翊是老天派来拯救大宋的神仙,如今看来,这话似乎也不无道理。
正想得入神,突然,一名皇城司的侍卫匆匆跑来,手中拿着一封急信。他的脚步急促而慌乱,在宋徽宗面前“扑通”一声跪下,双手将信高高举过头顶。
宋徽宗微微皱眉,眼神中闪过一丝警觉。他快速地伸出手,一把夺过那封信。在拆信的过程中,他的手指微微颤抖,脸上满是紧张与担忧。
向后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了一跳,她下意识地靠近宋徽宗,眼睛紧紧盯着那封信,心中充满了不安。
宋徽宗展开信,快速地浏览着上面的内容。看着看着,他原本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,脸上的紧张之色也慢慢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神情。
他轻轻地吐出一口气,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。
“看来我们是多心了。”宋徽宗转头对向后说道,声音里带着几分轻松。
向后疑惑地看着他,眼中满是担忧:“怎么了?发生什么事了?”
“翊儿并没有像我们想的那样急切地改革,而是从实际出发,从最容易的军改开始。”宋徽宗说道,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。
向后一听,脸上的担忧之色更浓了,她微微咬着嘴唇,眉头紧皱:“军改不是更复杂吗?这能行吗?”
宋徽宗轻轻摇了摇头,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:“如果是别人,可能会有问题,可对翊儿来说,一点问题都没有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