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0章 双妃并立,战鼓将鸣
我心依然1326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60章 双妃并立,战鼓将鸣,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,我心依然1326,新笔趣阁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赵翊听着耶律余里衍的话,心中暗自佩服。
这个女子不仅有着倾国倾城的容貌,还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。
她提出的这个“师出有名”的计策,确实妙极了,这不正是后世多尔衮打着为“明崇祯帝报仇”名义出关,收复北方官绅、地主阶层的人心,从而得到他们的支持打败南方,进而统治全国的翻版吗?
赵翊脸上露出了赞赏的笑容,忍不住说道:“善,善!哈哈,公主果然聪慧过人。
此事若成,你放心,我会待大辽的将士们和我大宋将士一样,大辽的百姓和我大宋百姓一样也一样。
耶律余里衍见赵翊同意,心中大喜,再次跪下:“多谢陛下。
只要能灭金,余里衍愿肝脑涂地。”
靖康元年四月二十六,东京城自破晓时分便被喜庆的喧闹声唤醒。
朱雀大街两侧早早挤满了翘首以盼的百姓,孩童们踩着板凳挥舞着纸花,老人们拄着拐杖在人群中絮语,年轻男女踮着脚张望远处,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好奇。
自汴京建城以来,从未有过皇帝同时迎娶两位身份迥异的妃子,更何况一位是将门虎女,一位是异国公主,这场婚礼早已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。
卯时三刻,皇宫午门缓缓开启,三十六名金甲武士列队而出,他们手持鎏金长戟,身披赤色战袍,腰间玉佩随着步伐叮咚作响。
紧接着,八人抬的朱红辇轿鱼贯而出,为首的轿帘上绣着展翅凤凰,金线勾勒的尾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正是迎接折府大小姐的喜轿;
其后的轿身缀满珍珠玛瑙,轿顶装饰着银质鹰纹,隐约透出异域风情,那是迎接耶律余里衍的座驾。
两队迎亲队伍分别朝着城东折府与城西余府而去,沿途百姓纷纷抛洒花瓣,欢呼声如浪潮般此起彼伏。
折府门前,折可柔早已梳妆完毕。
她身着九凤朝服,霞帔上的金线绣着百子千孙图,头戴赤金累丝镶宝石凤冠,十二串珍珠流苏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晃。
父亲折可求亲手将她扶上花轿,老将军眼中含泪,却笑得格外骄傲:“柔儿,定要做个贤德的皇妃。”折可柔隔着轿帘微微颔首,指尖轻抚过嫁衣上精致的刺绣,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。
与此同时,城西余府内,耶律余里衍换上了大宋婚服。
不同于折可柔的端庄华贵,她的嫁衣以靛蓝为主色,绣着辽地特有的胡杨与雄鹰,腰间系着缀满绿松石的银带,更衬得她肌肤胜雪,眉眼如画。
她对着铜镜戴上红盖头,指尖不经意间触到颈间的狼牙吊坠——那是妹妹耶律翰里衍的遗物。
“放心,姐姐定让金人为你血债血偿。”她低声呢喃,语气中既有哀伤,更有决绝。
巳时,两队迎亲队伍同时抵达皇宫。
赵翊身着玄色冕服,腰间悬挂传国玉玺,立于太和殿前。
当他亲手掀起折可柔的红盖头时,望着她羞怯又温柔的眼神,心中满是暖意;
而当耶律余里衍掀开盖头的瞬间,她眼中的英气与异域风情,又让他不禁想起她那日提出的伐金之计。
两位新娘一温婉一飒爽,恰似日月同辉,引得在场朝臣与宫女们纷纷赞叹。
婚礼最隆重的环节——册妃大典随即开始。
礼部尚书展开明黄圣旨,声如洪钟:“朕以乾坤合德,阴阳协序,今册封折氏为贤妃,耶律氏为惠妃,入主后宫,协理六宫……”随着礼乐声起,赵翊亲手将象征身份的金册与凤印分别赐予二人。
折可柔双手接过金册,微微福身,尽显大家闺秀风范;
耶律余里衍则昂首挺胸,以辽人特有的礼仪接过凤印,举手投足间透着草原儿女的豪迈。
宫墙外,整个东京城仿佛沉浸在一片红色的海洋。
酒楼、茶馆张灯结彩,百姓们自发组织舞龙舞狮,孩童们举着纸糊的花轿穿梭在街巷中。有人议论:“折家小姐贤良淑德,定能母仪天下。”
也有人好奇:“那辽国公主生得这般标致,不知会带来怎样的故事?”而更多人则在猜测:“陛下娶了辽国公主,是不是真要出兵伐金了?”
在朝堂之上,虽有部分老臣对视时面露无奈,但也只能默认这桩婚事。
毕竟耶律余里衍提出的“吊名伐罪,为大辽复仇”之计,的确让他们再无反对出兵的理由。
宰相李纲望着远处的喜烛,长叹一声:“此女聪慧过人,或许真是天佑大宋。”
夜幕降临,皇宫内灯火通明。
赵翊牵着两位妃子的手步入洞房,窗外烟花腾空而起,照亮了汴京的夜空。
这场盛大的婚礼,既是两段姻缘的开始,也预示着一场改变天下格局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。
而在这喜庆的氛围下,所有人都隐隐感觉到,大宋的命运,正悄然驶向一个全新的方向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